重磅丨杨国强《两头不到岸: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扶摇飘荡的过渡时代
* 本文节选自《两头不到岸》,注释从略
文丨杨国强
这是一个社会、政治、文化都在层层分解中走向支离破碎的时代;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是一个无从以体用本末贯串连结的时代和社会没有了中坚的时代。因此,这个时代既不同于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中国,也不同于此前三十年以洋务为中心而着力借法自强的中国。1902年,梁启超作《过渡时代论》,在庚子与辛丑之后的大幅度变法刚刚开始之际,言之明了地称“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其意中的“过渡时代”,既是“希望之涌泉也”,又是常在“危险”之中而没有归路的过程,而下笔申说,于后一面尤其言之谆谆:
抑过渡时代,又恐怖时代也。青黄不接,则或受之饥;卻曲难行,则惟兹狼狈;风利不得泊,得毋灭顶灭鼻之懼;马逸不能止,实维踬山踬垤之忧。摩西方彷徨于广漠,阁龙之漂泛于泰洋,赌万死以博一生,断后路以临前敌,天下险象,宁复过之?且国民全体之过渡,以视个人身世之过渡,其利害之关系,有更重且剧者。所向之鹄若误,或投纲以自戕;所导之路若差,或迷途而靡届。故过渡时代,又国民可生可死,可剥可复,可奴可主,可瘠可肥之界线,而所争间不容发者也。
梁启超《过渡时代论》,载任公 《清议报》 1901 年,第83期 ,5209-5216页
因此,以“过渡时代”说“庚子国变”之后中国的大变,重心俱在“过渡时代”的“两头不到岸”。他在20世纪开端之日预言后来,所以,章士钊称他为“知更之鸟”。而十年以后黄远生论世相,以民初比清末说:
晚清时代,国之现象,亦惫甚矣,然人心勃勃,犹有莫大之希望。立宪党曰:吾国立宪,则盛强可立致;革命党曰:吾国革命而易共和,则法、美不足言。今以革命既成,立宪政体,亦既确定,而种种败象,莫不与往日所祈向者相左,于是全国之人,丧心失图,皇皇然不知所归,犹以短筏孤舟驾于绝潢断流之中,粮糈俱绝,风雨四至,惟日待大命之至。
同样的意思,李大钊谓之“百制抢攘”而“国运”衰痿,“未意其扶摇飘荡,如敝舟深泛溟洋,上有风雨之摧淋,下有狂涛之荡激,尺移寸度,原望其有彼岸之可达”,而举目四顾,“固犹在惶恐滩中也”。他们都身历了这个过程里的以变应变和一变再变,而眼中之所见,显然是从清末到民初,中国人仍未走出过渡时代而依旧在两头不到岸之中。但梁启超预想的“希望之涌泉”,则都已汨没于“往日所祈向者”一一破灭之后的“丧心失图”里了。
民初犹未走出清末开始的“过渡时代”,说明了两者虽因国体不同而各成一段,而就社会变迁的历史内容而言,则都同出于一个源头而同属于一个过程。清末的变法与发生在社会深处的断裂、脱节、四分五裂和发生在人心深处的失措、异变相为因果,并在君权倒塌之后都留给了民国。但清末能使“人心勃勃”的立宪和革命,在民初已俱成了不可收拾的“种种败象”,而致人在其中“不知所归”,之后是曾经深信变法的人不再相信变法。戊戌年间怀抱急切之心作《拟上皇帝书》,力倡变法的严复,这个时候追本溯源,从头说起,在一封信里深论因果始末,痛诟本是同道的康有为、梁启超:
嗟嗟!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何则?政治变革之事,蕃变至多,往往见其是矣,而其效或非;群谓善矣,而收果转恶,是故深识远览之士,愀然恒以为难,不敢轻心掉之,而无予智之习,而彼康、梁则何如,于道徒见其一偏,而由言甚易。
遂成其“狂谬妄发,自许太过,祸人家国而不自知非”。尤其指梁启超纯持“理想”鼓盪天下,“欲以无过律一切之政法,而一往不回,常行于最险直线者也。故其立言多可悔,迨悔而天下之灾已不可救矣”。这些话不能不算是言之锐利。然而以被议的康有为民初作“国会叹”,自劾“追思戊戌时,鄙人创议立宪,实鄙人不察国情之巨谬也”,被议的梁启超民初已变其“一往无回”而常在“忏悔”之中为对照,则其自己否定自己,又更具典型性和更富深刻性地表现了其时的曾经深信者变为不再相信。后来梅光迪说“我国严复,不明欧人学术源流,辄以其一时流行者,介绍国人。如所译之《社会通铨》中,分社会进化阶段,为图腾、宗法、军国,其影响吾国当时思想者至大。吾国人之自甘居于文化落后民族者,实此书作之俑也”。于是痛诟康梁的严复也成被痛垢者。
民国第一次国会开幕合影
比之辛丑之后的变法维新挟一边倒之势径情直遂地前后相逐,这种先倡变法的人物此日之被人否定和自我否定,正明显地说明,时至民初,曾在清末十年主导朝野而歆动人心的变法变制,已被这一代人中的由希望而变为失望者置于事后省视之中,成了追而论之的究诘对象。康有为所说的“不察国情”,后知后觉地看到了与历史中国断裂的变法,因其脱空而起,文不对题,给现实中国带来的其实是更多的搅动和淆乱。梅光迪指“自甘居于文化落后民族者”为大弊,尤其注目的是“欧化”淹没了中体西用之后,一个没有了本体和本位的中国,在浸灌而来的西潮面前只能跟着走的失其自我。严复深憾当日力倡移西法变中国的“康、梁师弟”之“于道徒见其一偏,而由言甚易”,则意在说明,十多年来以西学西法为一世开风气的人物实际上并不真懂西学西法。因此其“立言多可悔”,而风气一旦演为万窍怒号于天下,则已悔无可悔。与“辛丑、壬寅之后无一人敢自命守旧”相比较,这些由辛丑、壬寅以来大变旧法,而所得“莫不与往昔所祈者相左”引发的深度质疑,正明显地是在回归于重新认识中国的本来和中国之固有。然则同属过渡时代,其一时和一时之间的观念也在前后殊异的变迁之中。从曾经的“人心勃勃”到这个时候的质疑和回归,是当初以“泰西变法三百年而强,日本变法三十年而强,我中国之地大民众,若能大变法,三年而立”为预想的言之断然,以及“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危言警世,由其简捷明了的单面立论,衍化为清末最后十年一往无回的单面亢进之后,本与这个过程相为因果,而被单面立论和单面亢进所遮蔽和回避掉了的种种矛盾、逆反、冲击、倾覆、动荡、瓦解、无序,以及随这种掀簸而来的世路动乱,都在这个时候撇去了遮蔽,成为人人可见的事实而又直接殃及人人。因此,十多年来断裂、脱节、摧折、四分五裂与人心的失措和异变步步累积而又不止不息,时至此日,时论已概括谓之曰“内变之烈,尤甚于外患”。
南京临时政府各省代表合影
就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而言,戊戌之前历时三十年的借法自强起端于“万不得已之苦心”和“内外臣工各有卧薪尝胆之志”,那一代人以“万不得已”和“卧薪尝胆”自述怀抱,既说明时至19世纪中叶,为回应西人的冲击,中国已不得不变;又说明借法自强自始即立脚于体用本末之分,不得不向欧西借法的中国仍然是守定自我本位而不同于欧西的中国。以此为比照,则因甲午丧师而有戊戌年间的“大变”、“全变”;因庚子国难而有辛丑之后的“比照各国之法度”而“尽去旧法”,并由“大变”、“全变”和“尽去旧法”,引申而有“欧化”之说,虽然都是沿此前三十年中国的不得不变而来,但其重心已随时势逼桚化为人心危岌,由人心危岌化为四望迷离,全然不同地移到了中国的东洋化和西洋化一面。因此,后洋务时代的中国之不得不变,其理路遂以“旧之亡也勃焉。支那欲立新国乎,则必自亡旧始”为当然。这个过程使得合“各国之法度”为总称的“新”,因其大而化之而越来越抽象,又使中国之为中国的“旧”,因其近在眼前而越来越具体,之后是危岌和迷离之下的除旧布新便只见旧的一面节节坍塌,而未见新的一面实随名至。两头之间的矛盾无可化解,正说明一个“旧之亡也勃焉”的中国,因其没有了立足的本体和本位,实际上又成了一个无从嫁接和消纳“各国之法度”,以实现其蓬蓬然而新的中国。黄远生笔下的“短筏孤舟驾于绝潢断流之中”,李大钊笔下的“扶摇飘荡,如敝舟深泛溟海”,写照的都是这个起于开新的过程在“亡旧”之后的两无所依而不知归宿。而作为曾经身在除旧布新的局中,而以文字动天下的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否定和自我否定,是其立论的要旨,已由深信中国与东西洋之间能够互通和共通了无窒碍,从而深信移东西洋之成法可以强中国,变大信为大疑地反转到由“立国自有本末”说中国与东西洋之殊异和隔阂,而以“妄师”东西洋成法只能乱中国为论断:
瑞士不师罗马,美不师瑞,法不师美,葡不师法,各鉴其弊而损益之,但取其合于本国之情,而为至善之止耳。今吾国何师乎?即采择欧、美,岂尽能从?况于远隔绝海数万里之域,有亘古历史民俗政教之殊,乃欲强移用之,削趾适屦,顾盼自喜,而不顾其流血也,岂不大傎哉!
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门师生合影
前排右四为蔡元培,右三为陈独秀
论其事实,他们都曾是“妄师”的开先者,因此,以此评说民初时事,其得自于跌挫起落的阅历之知,又切近事理地为黄远生和李大钊笔下的两无所依而不知归宿解说了由来和因果。
...... ......
扫描二维码
可购买本书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晚清的士人与世相
杨国强 著
“当代学术”丛书
精装,468页,定价:72.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
本书汇积了作者对晚清士人及他们所在世界的思考、理解和解释,围绕科举制度下的功名与富贵、世运盛衰中的学术变趋、晚清的清流与名士、十年新政与社会解体等主题,通盘解读近代化过程中的士人和社会,融深刻的洞察于历史叙述之中,很富思想启发。
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
曾国藩、李鸿章及其时代
杨国强 著
平装,212页,定价:15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在晚清中国的最后五十多年里,曾国藩和李鸿章曾前后相连地直面内忧外患的交迫而来,成为士大夫中自觉地身当其中者。与曾国藩之能够以人格超越事功比,李鸿章则是因事功淹没了人格而见弱。
曾国藩和李鸿章出自中国人的三千年历史过程,又在时势的逼迫之下成了回应世界历史过程的人。他们徊徨于两个历史过程之间,这是一种深深的历史困境和个人困境……他们在数十年强毅力行之后都带着一腔不甘心的悲哀离开这个世界。这种悲哀越出了一己之私,因此这种悲哀便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国家与学术
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
罗志田 著
“当代学术”丛书
精装,480页,108元
ISBN:978-7-108-07593-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9月
19—20世纪之交,是一个旧学衰落,新学纷争的时代;在西学冲击下,出现“国粹”“国学”等概念。本书聚焦于“国学”,以此为“抓手”,剖析“国家与学术”的时代主题——什么是国学?国学是否妨碍中国“走向世界”?国学自身怎样“走向世界”?在一连串追问之下,作者把一系列充满歧异而使人困惑的、远远超出学术的范围,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展开在我们面前。
本书大体涵盖清末保存国粹与民国整理国故两大运动。讨论了这个时代思想文化层面所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投射入也表达出20世纪前期,许多中国士人的共同期待,即中国的整体“复兴”。
晚清的政局和人物系列
天公不语对枯棋
秋风宝剑孤臣泪
却将谈笑洗苍凉
姜鸣 著
三册函套装,定价:171.00元
ISBN:978-7-108-06805-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8月
姜鸣有关晚清的系列学术随笔三部。秉承用论文的严谨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的叙述方式,将史学考证和田野调查相结合,从不为人们关注的角度切入,在晚清大框架下,围绕重点人物、事件或专题展开,呈现晚清历史的波澜变迁和人物命运的悲欢沉浮。
苦命天子
咸丰皇帝奕𬣞
茅海建 著
精装,318页,定价:89元
ISBN:978710807459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年
咸丰帝当政的年代,1850-1861,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年代。太平天国兴起,捻军、天地会的反叛遍及南北,湘军由此而起,厘金随之而生。英国与法国组织联军,再次入侵中国,俄国趁火打劫,美国充当帮凶,新的条约——签订中国后来的许多变局,实肇始于斯。历史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咸丰帝,竭尽心思,却无力回天,自叹且自弃。本书展开了那段历史岁月,引领读者阅读其中的种种情事,曲折幽深。作者描写了历史群像:杜受田、曾国藩、叶名琛、肃顺、恭亲王、那拉氏(慈禧),决定国运的重要任务,栩栩如生。一部传记,一段历史,一种人生与家国的思绪。
近代的尺度
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茅海建 著
精装,378页,定价:65.00元
ISBN:9787108062222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
两次鸦片战争实为中国历史之转折,传统的国家进入了近代的世界。在此转折关头的若干细部,不可不察。作者由此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军事:清朝的军费、兵力、装备、训练水平,以披露西方新敌面前的“天朝”旧容;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广州入城、西礼觐见、公使驻京以及叶名琛外交思想,以说明“天朝”观念下的外交失矩;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若干重要战例:虎门之役、吴淞之战、浙东之战、三次大沽之战,以测算近代尺度丈量下的实距,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本书与《天朝的崩溃》构成姊妹篇,先后初版于90年代中后期,也是作者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茅海建 著
精装,588页,定价:72月
ISBN:978710805896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员调动到军费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在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百年国耻的开端,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本书初版至今二十年,影响广泛,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2014年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此次列入“当代学术”书系再刊。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茅海建 著
577页,精装,定价:65.00元
ISBN:9787108062239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
对近代史上重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一一厘定,尤其集中在政变的时间、过程、原委,中下级官吏的上书以及日本政府对政变的观察与反应等重大环节上。
戊戌变法史事考第二集
茅海建 著
精装,335页,定价:85.00元
ISBN:9787108062208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
继续关注戊戌变法中的种种关键环节:“公车上书”的背后推手,戊戌前后的“保举”及光绪帝的态度,康有为与孙家鼐的学术与政治之争,下层官员及士绅在戊戌期间的军事与外交对策,张元济的记忆与记录,康有为移民巴西的计划及其戊戌前入京原因……
从甲午到戊戌:
康有为《我史》鉴注
茅海建 著
精装,565页,定价:123.00元
ISBN:9787108062253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
对康有为《我史》中最重要的部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进行注解。对康有为的说法鉴别真伪,以期真切地看清楚这一重要历史阶段中的一幕幕重要场景。
戊戌变法的另面
“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
茅海建 著
精装,557页,定价:98.00元
ISBN:9787108071361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
通过对 “张之洞档案”的系统阅读,试图揭示传统戊戌变法研究较少触及的面相, 以清政府内部最大的政治派系之一,主张革新的张之洞、陈宝箴集团为中心,为最终构建完整的戊戌变法影像,迈出具有贡献性的关键一步。